駐村計畫

2017藝術家駐站計劃 | 「 津夫:影像與心靈之間 藝術家駐村心得 」

2017藝術家駐站計劃|「 津夫:影像與心靈之間  藝術家駐村心得 」

此計畫為 2017自由人藝術公寓 x 杭州兩岸文化交流中心「 藝術家交流駐站計劃 」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rtfreedommennews/36250242680/in/album-72157684969525251/

記得西班牙南部美麗的古城格拉納達(Granada)有句諺語:「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你身處格拉納達,但你卻是個盲人」。我來到杭州西溪濕地駐站之後,一樣有著類同的感想:「生命中某種悲哀,莫過於你身處杭州,但你卻不是個文人。」

初抵達杭州西溪濕地是出梅前的一個雨夜,翌日清晨被陽光、蟬聲、鳥聲、蟲聲、水聲、樹聲…….喚醒,興奮地打開窗簾一看,迎目而來的竟是滿滿的綠意漾然與水波逐蕩,徬若置身世外桃源般…….我在台灣也未曾如此近距離地生活在濕地裡,贊嘆於所謂濕地的景觀竟是如此層次豐富,各種植被、水草、樹木、鳥類、當然還有松鼠們,竟是平靜和諧地共生共處。在這裡,隔絕了一條馬路外的城市囂雜,沈靜且喜悅地享受著這份人生難得的靜瑟與思索。

西溪濕地不僅僅「且留下」了,還延續了千年來的文人氣息與風味,姑且撇開其觀光價值不談,在這麼一座現代化城市裡竟能擁有如此廣大佔地的綠意濕地,著實令人驚嘆;更甚者,除了環保綠化的作用之外,這裡真的可能成為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絕佳創作天堂。我們放緩腳步,細細品味與感受濕地所帶來的自然生態景觀,讓生命態度改變了,生活與思考也就更加自由與寬廣。

炎夏七月來到杭州,朋友形容這叫「自投火爐」,果然初嘗了生平第一次在高溫40度的午後騎著共享單車大街小巷地尋覓杭州美景、美食、美人(男人與女人)、老街、河畔……往往騎上一兩個小時後,身體與腦袋有時呈現出一種「暈眩」感,這不僅只是體力的透支,而是好幾回的驚訝。暈眩感來自於對普羅大眾快速變化的生活節奏所引發的視覺驚奇與心理挫折,還好杭州有著轉角即歷史,轉個彎即是梧桐森林與河畔小徑,這般城市美景大大地抵銷與解放了我的暈眩。

有點類似法國瑪格南攝影師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在1980年代開始拍攝中國改革開放30年時間,曾經表達出這種由快速變化所帶來的影像「暈眩」:「這就像你正在開快車,而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遭遇路障,不停的調頭,改變行駛方向。我真的不知道中國人精神上是如何承受這些的,你們是怎麼活下來的(心理層面)……我覺得這邊的人們有一種失落,失落來自情感上的困惑,思想上的困惑,以及視覺上的困惑」。(取自「我拍過的中國,只有崔健沒變」.中國藝術現場.2017)

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一個外國攝影師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的看法,扎克曼認為中國人心理適應能力很強,但深藏在內心的東西是失落的。時至今日,我似乎覺得這種暈眩感已不是來自於失落,而是一種「滿溢」,一種充斥於發達社會所呈現的超慾望現象,到處滿溢著廣告、吵雜、超車、快速買賣等等的奇觀社會現象。我們都像是生活在奇觀世界中的小螞蟻,真實的生命狀態早已不斷地被物質化、被微渺化、被同質化。

還好杭州仍然有著西湖、西溪濕地、小河直街……等等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當進駐兩岸藝術空間內,隔絕了一條馬路外滿溢的城市囂雜時,真的仿若扮演著現代文人情懷,用緩慢寧靜的心情去響應外在快速信息,用蟲鳴鳥叫聲去對話馬路上的人聲車聲喇叭聲…..由此,我開始使用杭州街頭影像結合西溪濕地靜瑟場景去營造出一種試圖緩解滿溢物質慾望的現代社會生活景觀;也嘗試使用筆觸層次豐富(如同濕地植被層次豐富)的手繪濕地山水」,結合我在台灣長期研究的影像拼貼繪畫,發展出此次個展的主題與思想:「影像與心靈之間

這次的「影像與心靈之間」的思索,是個人藝術創作思考長期以來關注在文明社會發展與生命自然之間的衝突糾纏,試圖以一種思想變奏、解構影像的行為,來響應當代社會因快速發展所呈現的強勢資本意識與奇觀社會現象,不斷地藉由影像創造來翻轉現實世界中固定且一成不變的物象意義。這般看似反叛影像、或再造影像的角色,卻也是重新架構、解釋現實世界的極大可能性,從影像蒙太奇拼貼創作手法來看,是試圖讓影像呈現出是一種可以讓「現存真實」重新詮釋、重新書寫的可能性境遇,是一種不斷改變觀察感應行為的心靈位置,個人在奇觀城市中的遊蕩思索與碰撞經驗,爾後仍將會是使作品產生更大能量的養分與發展。

 

展覽資訊|

2017藝術家駐站計劃|津夫個展

展覽時間|2017年8月18日—8月27日(9:00-17:00)

展覽地點|兩岸藝術空間 (文二西路683號西溪創意產業園J棟)

開幕日期|2017年8月18日(週五)15:30

藝術家|黃金福(津夫)

主辦單位|自由人藝術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