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相關報導

ArtTalks:《陷落當下的恐慌》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10月23日 16時31分
評論的展演: 《陷落當下的恐慌》七人聯展
P_20151022_175754_LL

圖版提供|陳韋鑑

完全遮黑的展場、讓觀眾只能透過夜視器觀看的展覽,一群年輕藝術家在此想表達的到底是什麼?無法詳細觀看的作品、入口處的塗鴉,似乎是反對當代藝術領域的專業展覽概念,對觀眾來說,這個展覽會只是個藝術家虛無的姿態顯現嗎?

10月16日至11月1日,自由人藝術公寓舉辦《陷落當下的恐慌》,由蒲帥成與黃湘貽擔任招集人,展出創作者包括,李奎壁、姜名駿、溫馨、陳冠穎、柯姿安與吳尚洋,展場完全遮黑,只有些許作品散發出來的微光,一次只開放一位觀眾手持夜視器進入觀看。

走在展場中,但是卻必須透過夜視器來觀看作品,對觀眾來說是很特別的經驗,展場中的作品非常多樣化,比較像是呈現藝術家創作中的狀態,或是各種作品的素描形態,而透過儀器觀看行走在場內,距離感是很難抓準的,觀眾必須要小心翼翼的行走在展場內,避免不小心踢到展品,而這種觀看模式,也注定無法詳細準確的觀看單一作品的內容,最基本的,透過夜視器的模式觀看到的只有單色模式。

在這種觀看環境下是很難了解其中的單一作品,不過如果把樓梯間的各種塗鴉與文件放進觀察裡,整個展覽的意圖可能會較為明顯,包括作者們的感想、手寫在牆壁上的各種感想與看起來像是從廟裡問前途求來的籤文,其實都顯現了某種對現況不滿與前途未明的感受,當然這可能是當代年輕人都必須面對的現況,不過不同的是,這裡年輕藝術家面對的是針對藝術與藝術領域的明確提問與思考,而當這些問題交雜在一起以文字展現時,乍看下似乎展現的形式過於散漫與抽象。

不過這種展出形式可以說是寫實的,雖然在DM上只有招集人,沒有策展人,但是兩位招集人選擇這個形式的確是非常準確的,在黑暗中的作品,一方面讓觀眾體會每個藝術家獨自在藝術裡探索的抽象經驗,同時也是將創作狀態與作品被觀看的狀態轉喻到夜視器的觀看模式上,同時也可能是年輕藝術家目前創作狀態的自況,"黑暗中的創作將會被誰所觀看"?

或者我們可以將這些看似不精緻的展覽形式當作反諷,這些經過學院派訓練的年輕藝術家,在面對藝術圈生態中的展覽慣習有著準確的回應,例如一般的開幕茶會,在這個展覽中就變成到最近的熱炒店中一起吃飯;或這我們可以這麼說,這個展覽準確的展現出當代年輕藝術家的現況;準確的形式訓練、藝術場域的挾制與尚在探索的未來。

 

  • ArtTalks:《等量後齊觀》何冠東、張淳皓、許嘉宏、陳昱安、劉柏辰聯展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08月28日 16時54分

評論的展演:《等量後齊觀》何冠東、張淳皓、許嘉宏、陳昱安、劉柏辰聯展

P_20150827_173316

圖版提供|陳韋鑑

在當代,展覽本身越來越被視為是個敘事形式,至少也是帶領觀眾理解作品的起點,也因此,許多藝術家也越來越重視策展,尤其對聯展來說,更是把不同藝術家串起來的重要步驟,一個好的展覽簡介,可能就是個尋寶圖,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的世界。

8月13日至29日,自由人藝術公寓舉辦《等量後齊觀》,展出約十件繪畫作品,展出者為五位廿二至廿四歲的年輕藝術家,包括許嘉宏、陳昱安、張淳皓、劉柏辰與何冠東,作品以具象油畫為主。

從畫面風格來看,五位藝術家的表現都各有表現,相較於其他作者趨近於冷調的表現性,其中許嘉宏的作品在數量與議題上都較為引人注目,<山高高路長長>系列運用懷舊窗框,將台灣與中國的景象並置,包括毛澤東與蔣介石的銅像等。

在展覽簡介中提到,「同樣皆為一群年輕藝術家這個身分,謂之「等量」,而「等量」後呢?看看我們如何用這個世代的觀點去解釋、敘述這個世代之於社會的觀看方式,以及1990之後年輕世代之思考心境。」

「等量齊觀」從教育部的成語典釋義是"不分輕重,一律同等看待",放在本展也就是原本不同的藝術家們,一起拉到同個世代的角度來「等量」來觀看,而這個「等量」在論述中並沒有"世代"以外的說明;可惜的是在這次展覽中,許嘉宏的作品在調性上與其他藝術家很明顯的不同,是傾向議題性較多的,當我們試圖將整個展覽視為一體來觀看時,很可能會發現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頓時成為<山高高路長長>系列的註解。

這並不是說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在完整度或是質量上遜於許嘉宏,或是在展覽中議題式的作品就比較吃香,而是當觀眾們已經被許多展覽訓練的將展覽視為一個整體時,當代的藝術家恐怕要面對展覽被視為一個完整的敘事而被解讀,尤其當展覽主題是將這些藝術家「等量」的視為一個整體,那麼觀眾對整體敘事的期待會更強烈,而<山高高路長長>系列相較強烈的議題在這樣的期待下,比其他調性更冷的畫作更容易成為主題。

對觀眾來說,展名與簡介常是認識展覽的基礎,策展人可能會將這些視為是文宣,將宣傳功能過於放大,忽略了其基本功能,對藝術家與觀眾來說,這都是相當可惜的。

 

  • ArtTalks:《_____________,但我忘了展覽的名字》寧森攝影個展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5年08月14日 16時23分

評論的展演:《_____________,但我忘了展覽的名字》寧森攝影個展

P_20150813_190357

圖版提供| 陳韋鑑

躺進棺材裡的人,通常沒機會自己出來說說感想,而這次在展覽裡,藝術家邀請觀眾親自躺進去體會各種滋味,並且在出來後透過書寫與繪畫等方式來表達出在棺材裡的各種感覺與意象,在恰好是農曆的七月半裡,對觀眾來說可能是個特別的經驗。

8月13日至30日,寧森在自由人藝術公寓舉辦個展《_____________,但我忘了展覽的名字》,展場分為一樓與地下室兩個部分,不分那個展場,在遮黑的展場裡,都充滿了各種雜物,在一樓展場中,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小螢幕與大型木製框架,木製框架裡的平面上充滿了許多方形小杯子,小杯子底部的圖形湊起來是個大的圖像,此外最搶眼的就是個靠牆擺放的全白色棺材,從另一側投影至棺材與牆面上;地下室部分則是提供手電筒,讓觀眾在一片漆黑中尋找作品,至少有四件作品,包括兩個微波爐造型物、一個木箱中有影像供觀看,還有一個小空間內兩個木箱,其中一個木箱中有著許多家庭相框框表著的圖像,而這些圖像放到另一個木箱中會在原有的圖像中又呈現出更多的圖像。

在棺材裡,會被要求閉上眼睛戴上耳機,眼前會有個小螢幕,隨著聲音播放顏色,這些顏色會透過眼皮讓人感受到色彩變換,耳機裡的聲音一開始會有著類似家庭生活的瑣碎背景音,接著是類似聖歌等儀式性的背景音,而顏色也會隨著改變,例如聖歌時是白色等,而在出棺材後,則是會被邀請在旁書寫或是繪畫出在棺材內的感覺,同時也可翻閱其他觀眾的紀錄。

躺在棺材裡,等著工作人員蓋上棺材相信對大部分的人是第一次的經驗,在棺材這麼強力的空間語彙暗示下,觀眾很容易進入自己的生命反思,而隨著眼睛閉起,耳機裡的聲音成為主要的敘事帶領者,聲音的敘事架構又以線性的方式從人世到死亡、甚至是天堂,在整個展覽裡,可能是最具敘事性的部分,而隨著時間過去,走出棺材的觀眾可能會有種類似重生或至少有被釋放的感覺,而在進入棺材前看到的那些以前觀眾們留下的訊息,這時又會推動走出棺材的觀眾一起釋放自己的感受。

作者在兩個展場空間中所呈現的是瑣碎的事物,可能不是非常容易直接理解,但是在棺材裡的經驗,那種線性的敘事暗示,反而讓空間裡的瑣碎帶有人世間的味道,人們本來就是依靠對瑣碎的訊息來建構自己的人世觀,由此來看,入口處的木製架構似乎是個不錯的序曲,提醒觀眾,藝術家對於"理解"的建構觀。

整體來說,藝術家在這個展覽中以敘事架構帶領觀眾進入各自的世界,以抒情、雜亂的空間布置建立氛圍,以棺材這個強烈的空間語彙帶領觀眾進入對話,雖然在細微的藝術語彙上並不那麼成熟精準,但是卻有著足夠的強度與架構。

 

  • ArtTalks:《死者的姿態》連晉逸與蔡幸芳聯展

Author: [Art Plus] 曾郁萍, 2015.08月號(no.46)

評論的展演:《死者的姿態》連晉逸與蔡幸芳聯展

11224408_861263167301686_2170780007303617286_n

上月於自由人藝術公寓展出的《死者的姿態》,談論著各種有形無形的「結束」,生命的死亡、感情的逝去、心境的轉移。在藝術家的安排下,通往二樓展場的階梯上,就能聽見像被掐著的喘息聲,如一個引子,留下一些虛弱的線索,使觀者進入展場後,第一眼就落在這個以花椰菜模擬人腦的投影,一個垂死過程的生命狀態,經由時間分解成顯微鏡下才能見著的分子。這是藝術家連晉逸的錄像作品《Busy Living, Busy Dying》,開門見山地作為展覽的註腳:「忙著生,也忙著死」 ; 接著會看到其周圍的標本裝置,借代為能量轉換的儀式 ; 最後才會關注到牆面上如生物切面般的繪畫,畫中的抽象有機體,灰沈與繁複將感受導向痛苦和糾結,然而畫作的存在,再現了那消失的靈魂,畫的垂直面像是將三度空間的形體切呈剖面,而分隔在兩端的你我,因為相同的感覺結構得以連接,傳達如同物理上的質量不滅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當一切歸零、平靜,則將開啟另一段全新的旅程。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07月06日 15時15分

評論的展演:《死者的姿態》連晉逸與蔡幸芳聯展

"死者的姿態"在考古學中是墓葬形式的一部分,借此當代學者可以招魂出墓主其時代的某些文化訊息,而藝術家以此為展名,試圖招喚的可能是什麼?除了青春的耽溺於紀念時間消逝的腐朽外,同時能否呈現脫離過去時代的對話?

7月2日至19日,在自由人藝術公寓舉辦的《死者的姿態》連晉逸與蔡幸芳聯展,現場展出約十件平面繪畫與攝影作品外,還包括一件錄像裝置,該裝置在投影牆前設一桌面,鋪以白布上有十餘個培養皿與瓶罐等,皿內裝有裝飾性的生物圖像,此外還有昆蟲標本與乾扁的半顆高麗菜,投影的影像主要是高麗菜與花椰菜枯萎的過程並伴以喘息聲。

在這個類似供桌或是祭壇前是連晉逸的作品,影像大部分以縮時攝影的方式呈現,配合喘息聲的節奏感偶爾倒放,賦予植物乾枯的過程像是生物正在喘息的狀態,偶爾還可以看到蟲子棲息在植物上,更是點題的表現出生命的腐朽同時提供另一個生命的成長,而一旁的攝影作品組,則是在這些枯萎植物的照片正中放上類似影片暫停的符號,再次的強調死亡與時間之間的關係。

畫作部分主要是蔡幸芳的作品,作品以工筆設色方式呈現,乍看下是植物的剖面描繪,然而在許多細節裡,圖像又表現出類似兩性性器官的特徵,當然開花植物的性器官就是花,焚琴煮鶴的指涉出這點,並不見得是要談性別或是懷舊品味,畫家的描繪風格偏向肉體的腐朽,是對應於一般對花朵浪漫的象徵或強調快速凋謝;另一方面,這些剖面圖式的表現方式,同時也像是古地圖的表現方式,不管是剖面圖或是地圖,都是試圖表達客觀性與現代性的測量與紀錄。

當然這樣以腐朽型式的表達出的客觀與測量不見得是要表達現代性,相對的,可能要談的是時代的局限性,如同真實擺在馬王堆墓葬中的「非衣」再現的正是當時人類對世界的理解,當然我們現在可以輕鬆的指出那是宗教性的、是非真實的,然而這正是隨著時代過去被埋葬的世界觀,對應到展場中唯一的影像裝置對時間與生命的再現,尤其是培養皿中的塑膠製品,彷彿留戀著已遭否定的過去與對永恆的無奈。

 

  • ArtTalks:《值得信賴》賴聖元個展

Author: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5年03月20日 14時37分

評論的展演: 『值得信賴』賴聖元2015創作個展

DSC_0629
圖版提供|陳韋鑑

談論及政治,藝術家除了控訴以外,有時也會射支嘲諷的小箭,只是如果失去了箭靶,我們會無法分辨這是反串還是直述句,《值得信賴》試圖以圖像再現政治場域,然而藝術家自稱中立的立場,讓嘲諷的語彙失去判準,同時也就失去了靶心,進而失去了效力。

3月19日至4月2日,在台中自由人藝術公寓展出的《值得信賴》賴聖元個展,展場海報與DM皆模擬傳統競選形式,藝術家打扮成候選人,著西裝以中華民國國旗為領帶恭賀新囍,展場中有投票箱與選票,邀請觀眾蓋章投票,不過選票上只有藝術家一位候選人;主要展出作品約十餘件平面繪畫,透過藍、綠、紅等色彩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台灣地圖等圖像作為主要語彙。

在這些平面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以顏色與圖案作為象徵語彙,例如藍與綠,象徵台灣兩大政黨,在<2015自畫像>中,兩個半臉相對立,其中一個半臉是由藍綠構成,對比於另半個是由黑白構成;或者是<何必跟顏色過不去2>中一個紅色人形從藍綠漩渦中飛出,這些語彙的指涉相當明確,並無歧義。

在作者的展覽理念中提及,「中立的立場、清晰的眼光搭配輕鬆的態度去面對政治,讓觀者對於政治的直覺反應,能有一些不同的巧思。究竟是政治在消費藝術?抑或是藝術在消遣政治? 」的確,這些沒有歧義的圖像,再現了藝術家認知中台灣當代社會政治版圖的糾結,然而我們卻會想進一步的問,然後呢?這個提問並非真對藝術家本人的政治立場,而是想理解,這樣再現的目的是什麼?是試圖告訴我們藝術是處在真空的文化脈絡中,可以中立的消遣政治?還是更策略的以整個展覽來嘲諷"中立"?

在<國際曝光率指數圖>這種不知靶心的指涉更為明顯,藝術家以類似溫度分布圖表現,然而我們卻無法確定藝術家想表達的是嘲諷某種特定的世界觀還是為城鄉差距抱不平,當然,藝術家可以說這些都是他所想表達的,「讓觀者對於政治的直覺反應,能有一些不同的巧思。」然而這種將藝術視為如溫度計的作法,看似為藝術在爭論中留下空間,還是限縮了藝術作為開拓指涉的可能性,這可能是藝術家需要進一步思考的部分了。

DSC_0609

 

  • 欣傳媒好遊趣雜誌 No.29

20140815欣傳媒好遊趣雜誌露出1

〈台中慢慢走 感受在地生活〉報導
文創小店 自由人藝術公寓

公寓大樓與川流不息的車流人潮,構築城市樣貌,
在自由人公寓,都會區的快節奏就是創作者的靈感養分。

撰文╱趙相瑀  攝影╱盧育君

自由人藝術公寓是都市裡的藝廊,也像是創作者的秘密基地。由多位藝文相關從業者和贊助者共同協力,打造出能和全台串聯的新型態展演空間,並以「台灣新生代藝術家培養皿」為目標,期待成為新生代藝術家的展覽場所。

雖然這裡是許多藝術家作品誕生的創意之地,卻非常平易近人喔!從B1到2樓展出媒材不同、不同作家的當代藝術品,每檔展覽為期約3個禮拜,完全免費參觀,只要推開大門,就能開啟一趟沉澱心靈的藝術之旅。

公寓雖然不僅提供藝術家駐村創作,也是一般民眾接觸藝術的好地方。李宜亞老師笑著說:「我覺得來藝術工作坊上課最棒的地方,就是能定期欣賞到公寓裡的創作。」無論是小朋友、家庭主婦、上班族通通都可以來,因為工作坊採小班制教學,也會視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需求,調整教學內容,不怕跟不上進度產生挫折感,更能輕鬆玩藝術。

 

《星球居民》9至27日於自由人藝術公寓展出,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造形藝術碩士生許芷瑄使用水墨、暗房及數位影像,將從星空獲得的感動化為創作。

《星球居民》共展出〈冰河時期〉、〈珠寶盒〉等七個作品,分成「初始」、「演化」及「科技時代」三部分。〈冰河時期〉中,灰色圖塊不規則散落白紙上,灰塊或聚或散。許芷瑄用冰塊在暗房相紙上曝光後沖洗出相片,試圖表達地球上非生命體的初生。

畫作〈珠寶盒〉一渾圓黑球座落白紙中央,水墨或濃或淡氤氳於圓中,白色圓點錯落圓上如石頭被切割研磨時發光的樣子。許芷瑄解釋,作品靈感來自博物館看到的古代珠寶飾品,人類挖出寶石後加工,創造屬於人的文化遺跡,寶石光澤如同星團發光。「人類處於科技時代,雖然有自己的文化發展,還是不脫我們與原始宇宙的關聯。」許芷瑄說。

許芷瑄嘗試使用沒落的暗房技術,結合水墨所學,融入數位影像完成作品。不同技術選用的紙質整合卻有很大的困難,如何調整影像間不同質感、控制曝光時間和水墨在書畫紙上擴張的速度等,都需要考量。

「天文學是浪漫的科學,不只看起來很美,仔細深入,還有理性思維與數理的均衡和諧。」許芷瑄覺得「地球萬物的組成來自星球死亡時爆炸產生的元素」很有詩意,作品多呈現生物體與非生物體的組成,即星星的塵埃。

許芷瑄兩年前因受騙,精神遭受重大打擊。她說,回憶都已模糊,只記得一路陪著她的星空、老師和朋友。透過創作表達感謝之餘,也希望「星球居民」抬頭觀望,體會心靈與宇宙現象間的對應。【2014-04-17記者蕭歆諺 台中報導】

  • ArtTalks:星光大道 SUPER-NOVART

星光大道 SUPER-NOVART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4年01月06日 10時30分

評論的展演: 2013 SUPER-NOVART 超新星

展覽地點 : 自由人藝術公寓、Art Anew gallery
展覽時間 : 2013/12/27-2014/01/26

圖版提供 | 陳韋鑑

雖然在去年年終我們得知台中Z空間、這個專注於當代藝術的替代空間可能會告一段落的噩耗,不過在今年年初我們看到自由人藝術公寓跟 Art Anew gallery 合作,兩個單位以2013年「超新星」作為ㄧ年度的回顧展,讓我們看到新空間與年輕藝術家的活力。

自由人藝術公寓跟 Art Anew gallery都是近年來開設,以當代藝術為主的展覽空間,尤其是自由人公寓強調"非商業畫廊"與"培養年輕藝術家"為主,事實上該空間就是由一群七年級的藝術家所組成。

成立於2012年12月的自由人公寓,當年以< 2012 Super-Novart 超新星>作為首次展覽,相較於當時在台北與台中共七處展覽,邀請五十位藝術家共同展出,這次在台中兩個地方展出廿多位藝術家,可以看出更聚焦在空間創立的第一年所呈現的成果。

在本次展出,我們可以觀察到七年級藝術家的幾個特色,首先是相較於過去的地區性特色逐漸被打破,在自由人展出的不限於中部地區美術相關系所的學生,新生代的串聯能力越來越好,在藝術家的區域性越來愈低的同時,正顯現具有地方特色的替代空間會愈形重要,但這同時也顯現了具地方觀點的詮釋目前尚屬平弱的狀態,在個人的參觀經驗中,相關論述的缺乏是很明顯的,對觀眾來說有時候甚至會造成困擾。

另一方面,相較於過去,新生代藝術家在形式與完整度的掌握上更具完整,揮灑更自然,在技術上可以看的出來學院訓練的有效,但是相對的在實驗性上就稍弱,大部分觀賞經驗其實與商業畫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以替代空間的特性來說是相當可惜的。

當然上述兩者可能是互為因果的,缺乏論述人才有時會讓創作者在實驗性上缺乏鼓勵,而缺乏實驗性也可能讓論述者缺乏切入點,然而不管如何,以第一年的成績來看,自由人藝術公寓正在穩健的走向成熟中,也期待自由人藝術公寓能在藝術的路上帶來更多的自由。

介紹網址:http://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4010602

 

  • 2013 第1556期 大學報12/13~12/20 > > 用創作換住宿 房客全是藝術家

【記者王冠云 台中採訪報導】
大紅背景上鑲嵌著各色色塊,一筆一畫,細心的把線條描上牆,她正是這棟結合創作與住宿空間的公寓駐村藝術家。靠近台中中友百貨商圈,車來人往的大馬路旁,一排排老舊公寓林立,自由人藝術公寓就位在這裡。

老舊的牆上,佈滿五彩繽紛的塗鴉,一轉身,就是藝術家的居家空間。集居住、創作和展覽於一身,申請到這裡的駐村藝術家們,只要為公寓創作就可以交換住宿。其中一位藝術家便以擅長的水墨創作,公寓裡的一整面白牆就是他的畫布,打破了傳統水墨只能在宣紙上表現的限制。他表示創作是配合這次駐村的計畫,加一點裝飾性的調整,把創作改成比較裝飾性的,再去搭配一些空間的現有實體物。

除了舒適與穩定的空間外,房間幾步路外就有交誼廳,讓藝術家有互相切磋、交流的機會。

駐村藝術家詹若禾說,與同檔期的藝術家交流,可以一邊創作一邊聊天的感覺還不錯。而另一位駐村藝術家謝琳也說,駐村計畫讓她認識不同的藝術家,以及畫廊的人,可以交換對於創作的想法。自由人藝術公寓提供了一個公平而多元的舞台,特別歡迎剛起步的藝術家,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展現自己。

公寓成立發起人顏寧志表示,這裡申請駐村的條件和辦法訂得很寬鬆,因為像他們這個空間設定的目標就是在於剛開始創作的一些年輕創作者,讓他們有一個管道可以去做申請或駐村的空間。藝術家駐村計畫目前進行到第三期,還有許多空房間等著更多藝術家的到來,未來也將與文化局合作,建立亞洲藝術圈,跨出台灣,打造一個藝術地球村。

 

  • 人間衛視【創藝多腦河 第31集】開辦藝術公寓創新天地-顏寧志

 

 

  • 2013 HelloCities-城市旅遊藝文誌- 專訪 |「自由人談藝術,想讓藝術變的自由」

自由人工作室是由一群美術背景的創作者集合而成的團隊,創作出身的他們也關切國內的藝術產業,因此誕生出「自由人藝文資訊」,利用網路平台實現他們藝文資源共享的美好理想。2012年以台中為據點,成立了「自由人藝術公寓」,開始受到廣大關注。

今天我們訪問到自由人工作室的發起人顏寧志Andy Yen,由他來向讀者們開講自由人的成長轉型之路,好奇一個學生社團如何蛻變為正式的藝文公司,還經營起自己的實體展演空間,馬上來看HelloCities的整理報導。

Q:自由人藝術團隊從2006年成立之始,就以非營利性的平台為大眾提供藝文服務,讓人意想不到當時你們還只是學生的身份,請跟大家分享當初創立自由人的發想脈絡。

顏寧志 : 大一新生的時候,我們幾個同學朋友組織了一個團體,當時叫自由人畫會,純粹是聚集大家一起作畫。那時的初衷是我們看到許多前輩藝術家會常態性組織為團體,反而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因為個體性太強,認為憑著個人就能成就各種事情。然而我們自由人團隊相信人多還是有些好處,因而著手發起了這個組織。

開始製作網路平台的動機,起緣於我們發現上一代的藝文推廣者並不了解網路傳播對我們這一代的重要性。自由人的成員來自我國高中時期美術班的同學重新組織,加上在大學結識的朋友因為有共同的理念而聚在一塊,進了大學後我們發現許多國內藝文比賽的獎項,都被重點學校的學生所囊括,而我們常常要等到比賽或補助將要截止時,才能看到基金會、藝術大學等藝文機構放出相關的資訊,

所以我們就自己分工,去蒐集每個月藝文比賽或補助的訊息,尤其我們成員所就讀的大學皆非台、藝、北那些藝術系的重點學校,比起享有豐富教育資源的他們,我們更需要這些額外的比賽資源。

Q:自由人創立之始截至目前有什麼改變?

顏寧志 : 關於創立自由人團隊的過程,在剛開始討論命名時我們就想了很久,今天回頭看還是覺得自由人的名字取得很棒,「人是很自由的,而創作也應該要很自由」,我們認為自己也是一群很自由的人。當時大家還很認真的約到台中國美館一起寫社團章程,定下了很正式的社團宗旨、規章等等,雖然後來成員有過流動,但初期認真的態度讓我們可以一直做到現在。

往後之所以變成開放性的平台,則是看到台灣的藝術產業結構存在著一些權利和資源分配的問題,而我們想打破它,所以一開始平台開設在無名小站與奇摩家族,資訊只在朋友圈內傳遞,後來越往下做就發覺有越多的人在關注我們,就做了改版有自己完整的網頁,這個時期也還是由我們篩選各方的來信,每天將選出的訊息放上頁面。直到2012年,自由人藝文資訊使用了web3.0,才將網站開放給大家登入註冊,這時我們的團隊所做的就只是基本的網站維護,因為自由人的品牌已經養成了氣候,網站的內容就是由網站會員自立去更新、豐富它的資訊。

Q:談談自由人藝術團隊一直捍衛的理念是什麼?

顏寧志 : 我們團隊成員有不少出國交流的機會,因此也察覺其實世界各國的藝術產業,也都有一樣扭曲的分野模式,各國的藝術圈的核心皆限定在一個極窄的範圍內,權力被掌握在特定的國家機關、基金會等單位的手上,由他們去規劃每年特定要發展的領域與方向。但這樣的做法並不益於大環境的發展,我們應該要鼓勵多元創作,將資源開放給更多的人使用,而自由人關注的領域,就是屬於一般大眾、很年輕、很草初在做創作的人,讓這些人透過我們平台或是合力辦展覽,他就能學會和不同單位合作,以後他就不再需要我們,我們就再去關注新的創作者。

Q:從你們對藝文平台的經營理念,可以看出自由人對於推廣藝文有你們的一份使命感和自己的目標,你認為自由人藝術團隊的特色是什麼,以及你們未來想發展的方向?

顏寧志 : 這個時代強調是跨領域與跨界整合,而我們的團隊就集結了各種領域的人,從原本的朋友圈到了大學各自又找來更多的同學同好,成員們皆是浸潤在藝術圈有一段時間,我們都跟畫廊接觸過,也和公部門有過交涉的經驗。只不過如今在各種場地發表創作的機會,已經比我們創立的時候增多了不少,很多網路平台也在做相似的事,自由人比起來就變得比較缺乏個性,但我們是更自由地去隨著使用平台的人而改變,其實沒個性也是一種個性。

另外在經營方針方面,自由人與眾不同的地方除了我們始終保持中立的立場,只靠口碑流傳而不使用特別的宣傳手段,正因為我們是擁有藝術背景,卻願意去關注金字塔下層的藝術創作,而不是已成名在望的藝術家。自由人團隊在藝術圈奠定口碑的方式,其實有點像民進黨最初成為在野黨的成立方式,自由人有很強的草根性,也同樣以地方包圍中央的方式在實踐我們的目標,畢竟相對於師院和藝術學院是權力的核心,我們就是屬於外圍較弱小的地方勢力。

談到未來發展方向,等到自由人藝文資訊做好之後,我們確實有目標要再做第二、第三個網路平台,譬如說正在醞釀中的自由人時尚資訊,我們看到了台灣有很棒的時裝產業與才華洋溢的設計師,但是缺少好的平台幫大家整理資訊,接下來時間拉長後也許還會有戲劇、電影相關的平台經由我們的企劃而誕生。

Q:2012年促使你們轉向經營實體藝文空間「自由人藝術公寓」,以及選擇台中為據點的理由是?

顏寧志 : 實體空間起先並非我們原定的計畫走向,接觸的契機是我曾經合作過的藝廊主動來邀請,希望與自由人合作共同經營實體空間,對方願意提供他在台中的房子作為場地。原先我們認為台北的展演空間已經飽和,經費成本也過於昂貴,除非有足夠特殊的經營方法,否則很難在台北做出一些發展。而我們認為自由人還很年輕,可以循序發展,因此那次雖然地點選擇在台中,但我們與對方最後條件談不攏,就決定先放棄那次機會。

許多人不知道在台灣當代藝術史上,最早的前衛展覽中心就出現在台中,自由人本身的成員很多都來自台中,我們也感覺到這裡需要我們加入發展藝文空間。

中部的藝文活動實際上是到了這幾年,才漸漸得到穩定的發展,但我們認為中部它能夠居中串連南北的藝文展演,也相信未來它的藝文環境同樣會越來越活絡。之後我們就找到了現在這座藝術公寓,實際看過後我們很中意這裡的地點,就有成員建議以公司營運的方法,由自由人的團隊成員均分,合夥出資一年份的經費預算,預估經營一年後就可以轉向文化部或者國藝會申請補助。

Q:最後跟我們談談「自由人藝術公寓」有什麼有趣的內容吧?

顏寧志 : 自由人藝術公寓把藝術家的住宿空間,和展示空間放進同一棟建築物裡,同是台灣展演空間在使用設計上的一項創舉。由於台灣在國際上一直是處於「半缺席」的狀態,我覺得因此我們更應該走向國際,去年我在國外發現他們許多的私人機構、企業等,都有舉辦藝術家駐村的活動,但台灣只有政府或國營單位在進行,因此我們覺得更要有人以實際行動去表達對駐村的關注。

自由人藝術公寓並不是一個只屬於藝術家的空間,實際上成立至今我們也舉辦了許多展演活動,除了展覽、講座外,我們也安排電影欣賞,一般民眾都能參加,是個歡迎大家前來聚會參觀的場所。【2013-12-19  Hello Cities 編輯室  台中採訪報導】

 

 

  • 2013 自由時報 週末生活版報導「新派藝廊 接力藝起逛」

去年底開幕的自由人藝術公寓,由18位在中部藝術家駐村據點—[20號倉庫]認識的好友們共同創立,低調的白色招牌雖不顯眼,但藝廊設置在台中市熱鬧的繁華地段,彷彿都市中美麗的遇見。

公寓的三樓到五樓給藝術家駐村使用,空間保留了原有老舊透天厝的格局特色,展出空間為一樓、二樓及2坪大小的地下室空間,開放給平面、雕塑或創新複合媒材的藝術家展出作品,展場大多由新生代藝術家籌備,所以展出者大多是畢業不久、剛入行或對藝術相當熱愛且長期創作的人。

另外,也提供不限相關科系的在校生,到藝廊參與實習與實作。藉由老房子與新市區的結合,讓藝術家在簡單的環境裡,身心歸零後重新擁有十足的創作能量。

當期好展 [浮生] 高義勝水墨個展 8/1~8/17:高義勝筆下的[浮生]圖譜,讓觀者看見其為人的另一面;畫中人物眼神呆滯地望向前方,畫風手法輕盈,用色卻是沉重的黑色,彷彿被黑色空間包覆,表達困在狹窄的內心世界,幽暗不明,或以大面積的黑色表現所處的環境是無法思考、停滯又受制約的,反應人們心中的不滿。【2013-07-28 報導林孟佳 攝影李惠州 台中報導】

圖/文字
[1]展區後面的牆上有知名街頭藝術家Candy Bird的作品,將老空間襯托出前衛感。
[2]重新翻修過的老房子,空白的牆面附有適當的燈光與滑軌,適合新一代藝術家來展出作品。
[3]三樓到五樓有簡單的藝術設備,讓各地藝術家進駐,牆面也能畫下自己的作品,甚至能與下一位駐村者對話,目前已有香港、馬來西亞等藝術家來駐村過。

 

  • 2013 蘋果日報週末副刊報導「台中探藝文空間」

充滿活力的台中,每隔一段時日,都會出現令人眼睛一亮的新風情。最近不僅市區又出現了藝術人文空間,連市郊的橋樑或公園也充滿想像力,注入設計精神、結合絢麗燈光,為台中呈現更加璀璨豐富的夜之風華。年初才在草悟道周邊開幕的彌留商號,是一處路過時可能忽略,入內卻充滿驚奇的店坊。這幢3層樓建築,1樓是藝廊也是文創商品展售空間,公仔、筆記本等生活小物,透過極具匠心的陳列方式,每件都像藝術品一般,吸引訪客細看賞玩。3樓也是展間,可以進行影像或表演藝術的展出,或是舉辦瑜伽等課程。2樓的餐廳也相當令人驚豔,不僅瀰漫一種讓人放鬆、沉澱的氣質,思空餅、香菇餐等也十分美味,尤其氣味濃郁甘醇的香蕉牛奶堪稱一絕。

在五權路上,也有一處去年底才開幕的藝文空間。由5樓半公寓改建的自由人藝術公寓,是處非常純粹的藝廊,除了3樓以上主要提供藝術家申請工作室外,1樓與地下室的展間,以素白牆面為背景,搭配木質地板、落地窗,呈現明亮通透感,加上有不少色彩強烈的作品,創造出活潑、明快的視覺印象。

在台中,連公共建設也得幾分設計趣味。比如近年在大坑子區先後新建了4座景觀橋,除了圓拱型的新桃花源橋、白天色彩亮麗入夜後展現典雅氣質的藍天白雲橋,清新橋由於從正面觀看如同蝴蝶展翅,又被稱為蝴蝶橋,入夜之後璀璨絢麗,最具特色。

景觀橋 變化色彩
旁邊的情人橋是人行橋,橋面為強化玻璃,側面觀看有著如豎琴般的造型,夜裡還會變化色彩,最受情侶的歡迎。不過,幾座景觀橋地處偏僻,為安全考量避免獨行。

秋紅谷 夜色浪漫
台中還有處愈夜愈美麗的新景點,是去年底才正式啟用的秋紅谷廣場。這座生態公園所在地原本要蓋會展中心,因故停工後,市府乾脆將它改建為公園。雖然只是座公園,但整體規劃非常有空間趣味,透過湖畔造景,在不算大的範圍內,創造出有豐富視覺變化的動線,並設立餐坊、展覽空間等,提供多元休憩。入夜之後,周邊大樓點起燈火,城市光影倒映湖面,最是柔美動人,成為新興約會去處。 【2013-05-05 報導陳彥豪 攝影王文廷 台中報導】

台中 探藝文空間 賞繽紛夜色

 

  • 2013 大學報「科學人跨界 孵育生物藝術」


顧廣毅兼具學生、創作者與牙醫師身分,利用製作假牙的材料創作《補綴物的有機擬態》系列作品。圖/黃曉琪攝

講究實證的生物、科學也能化為藝術。五位擁有生物及科學背景的藝術家跨界創作,4月28日在自由人藝術公寓舉行《The INCUBATOR──「生物+科學+藝術」跨領域創作展》座談會,與觀眾討論創作理念。「Incubator」原指實驗中用來培養微生物的控溫室。藝術家顧廣毅、張顥馨、林沛瑩、長谷川愛及拉斐爾˙金(Raphael Kim)藉創作探討新興領域「生物藝術」(Bio Art)在當代社會扮演的角色,希望為台灣文化開啟新觀點,進而孵育、養殖出文化新氣象。

藝術家林沛瑩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MA Design Interactions, Royal College of Art)。她表示,在英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合作非常普遍,科學家樂意分享研究成果,希望在科學中加入「人性」,藝術則不斷挑戰科學的極限。同時就讀陽明大學臨床牙醫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所的藝術家顧廣毅表示,生物藝術在台灣發展不到五年,相關文獻不多,「學術定位仍不明確。」

藝術家長谷川愛的動畫作品《我想要生一隻鮭魚》,想像女性在子宮內孕育鮭魚,鮭魚誕生後被切成生魚片吃掉的情節。她想探討人口過剩、環境危機及低生育意願時代,是否可能由人類生育食用動物,以解決糧食問題。她在英國也與科學家合作《我想要生鯊魚》系列,研究如何將鯊魚胚胎放進人類子宮。

除學生身分外,顧廣毅也是牙醫師及創作者,他運用製作假牙的材料塑造〈補綴物的有機擬態〉系列作品。他透過作品想像,假牙這類無生命的替代器官脫離病體後,成為有機物的狀態。顧廣毅幻想,科學家從一副排列整齊的假牙中,萃取長出的有機物,放在培養皿中培育,有機物從似牙肉的粉紅小型生物,逐漸演化成紫色、綠色等奇形怪狀的物種。在無機與有機之間,「提供觀眾一種曖昧感受。」

張顥馨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所,作品〈即景〉在一張大桌上擺放實驗用具,認為實驗成為一種創作方式,模糊實驗室與工作室的界限。觀眾林昭廷最喜愛藝術家張顥馨的創作,他說:「不需要文字說明就能理解這個作品,構想非常新鮮。」【2013-05-05 記者黃曉琪 台中報導】

 

  • 2013 台灣立報「The Incubator 生物+科學+藝術 跨領域創作展」

Incubator在生物學實驗中是用來培養微生物的控溫室,比喻此展覽所要孵育養殖出新興文化的狀態。在生物、科學、藝術等多領域的雜合之下所形成的作品將會展現出彷彿新物種誕生般的驚奇,而在科幻之下的虛擬感官卻隱藏了真實的科學價值。討論的主題包含了微生物養殖、超材料、替代器官重組、變種生物等等,涉及的領域從生物、醫學、物理到視覺藝術和設計領域,聚焦的主要是「生物藝術」這個新興學科在二十一世紀所扮演的角色。「生物藝術」跳脫了新媒體藝術的範疇,科技不只是新媒體藝術的載體,其中藝術的思維被輸入科學研究領域並影響了科學的發展,延伸出的倫理議題與未來提案也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2013-4-16

 

  • 2013 成蹊同志雜誌「顧廣毅假牙跨界 ── 自由人公寓五人聯展看見新媒體想像」

「假牙這類補綴物處於有機與無機體的曖昧疆界,藉由破壞原本的功能,想像他們在脫離人體後展開的新生命。」── 顧廣毅

Incubator在生物學實驗中是用來培養微生物的控溫室。而以此作為展覽名稱便是比喻本次展覽所要孵育養殖出新興文化的狀態。在The Incubator「生物+科學+藝術」創作展中,藝術家顧廣毅與4位藝術家藉由醫學、物理、生物與藝術跨領域結合為觀眾帶來感官新體驗。縱使在歐美生物科技藝術發展已有一段時日,但對台灣藝術界來說仍是陌生的領域。在以電腦多媒體為媒材的一眾當代藝術當中,生物科技與藝術不只突圍而出成為新載體,其中的藝術思維也對科學發展產生了影響。這個新興學科除了作為視覺藝術脈絡中的一個新流派以外,也是一種新型態文化的產生。

擁有牙醫背景的顧廣毅,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創作莫過於其假牙創作。粉紅色的牙齦與假牙藉由重新解構組合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生命體:從通風口突襲的粉紅怪物大隊、或是擁有許多觸手的假牙怪物,都擁有十足的感官衝擊性。顧廣毅創作發想源於假牙這類補綴物處於有機與無機體的曖昧疆界,藉由破壞其原本的功能,想像他們在脫離人體後展開的新生命。

自身也是一個跨界者,在牙科領域當中不安於室而選擇了到媒體傳達設計所進修,讓顧廣毅在創作上也有與眾不同的觀點。以陽性的醫學、科學意象作為個人特色,再揉捻入陰性風格如花卉植物等,讓其作品獨樹一格。本次展品精選自去年《粉紅曖昧計劃─補綴物的有機擬態》之創作,對於沒有看過顧廣毅作品的觀眾來說,是認識這位藝術家的好機會。目前正積極籌備新作品的他表示,非常希望擁有藝術或是醫學背景的朋友來看展,見識自身專業的跨界可能。【2013-04 文|成蹊。張金煉 報導】

 

  • 2013 ART PLUS 2月號「藝起來當好厝邊 . 自由人藝術公寓」


– 當藝術搬來當鄰居 –

來到台中市近中友百貨商圈的五權路上,車水馬龍的大街旁,有一排深褐色的五層公寓,其中一棟就是自由人藝術公寓的所在。與公寓緊鄰著的是一家越南小吃店,其延伸至騎樓的煮食區和突出的招牌讓自由人的存在夠顯低調。如果只是站在自由人藝術公寓門口,你絕對無法想像這棟外表不起眼的就是聯棟建築裡,到底聚集著什麼樣的理想和能量。

成立於去年的12月,這個由一群藝術家共同發起,集展演、工作室、藝術駐村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空間,嚴格來說就像個還在襁褓中的嬰孩般稚嫩,背後的運作單位士自由人藝術團體,他們經營自由人藝文資訊平台多時,也一直都參與著展演策劃的活動,這些年才開始思考成立實體空間的可能性。目前空間的執行長是顏寧志和蔡宗霖,其他的經營成員由劉森湧、黃彥超、莊培鑫、林珊如、林彥瑋、戴宛蓁、劉銘訓、顏翩翩、賴士超、許怡慈、李茗哲、林昌履等藝文相關工作者和贊助者共同組成。

執行長蔡宗霖說,公寓成立的時機來得好不如來得巧,原本計畫與朝代畫廊一起合作經營,才開始有了更多具體的規劃,後來雖然沒有合作成功,卻促成他們集合藝術家共同成立得欣型態。而選擇在台中是因為在北部和南部都各有代表性得展演替代空間,如台北的伊通公園、VT非常廟藝文空間、新樂園藝術空間等,南部則有台灣新藝、新濱碼頭、文賢油漆工程行、57藝術工作室,唯獨中部地區缺少指標性且具規模的替代空間。

走進公寓,1、2樓為主要展覽空間,地下室還有兩個獨立小房播放著影像作品。目前尚未啟用的3、4樓與頂樓則規劃了10間工作室、駐村和藝術創作空間,包括一個攝影棚和教室,以及頂樓的開放創作空間,自由人希望未來能夠定期推出藝術家之間,或藝術家和設計師的聯合創作,讓更多跨域的合作靈感在這空間激發碰撞,這也是下個階段推行的重點。

自由人藝術公寓的簡介上寫著:「公寓是城市特有的現象,為集合式住宅的一種,指的是一種生活設施齊備。據統計,台灣75%的人口居住於以公寓為主的集合式住宅。因此,這樣的一個藝術公寓形式,將是未來新時代的都市藝術及和空間。」逛了一圈驚奇地發現這公寓的設計自有巧妙,室內的樓梯位於中心,以此為界將每層樓分為前後段,原來這特別狹長的公寓空間,實際上是由前後兩棟樓合併而成,並在銜接處設有一天井,垂直連結著1至3樓,讓各樓層之間互通聲息而不至封閉孤立。屋後原本建有獨立寬敞的備用樓梯,成為另一個進出通道,避免了空間同時提供展演、駐村和藝術家創作的運作時可能產生的相互干擾。

這裡在空間上的完整結構,和它從創作到展演的齊全功能,足以讓藝術家如同住在城堡內般自給自足,然而一個藝術空間如果要擴地其影響力勢必得從身處的社區開始,蔡宗霖說,他們計畫先邀約台中在地的藝術空間、替代空間以及相關組織,一起交流茶敘,了解彼此的計畫和目標,討論未來活動的各種串連想法。而自由人藝術公寓是否能夠吸引其他文化藝術產業進駐相同路段或生活區域,或許八字都還沒一撇,但從藝術以開放交流形式介入原本戶戶自成世界的公寓那一刻起,它已經悄悄肩負著某種改變社區氛圍的使命。

– 沒有個性是最大個性 –

自由人藝術公寓給我的第二個驚奇是1、2樓的裝修一次到位,雖然從承租到開幕僅3個多月,但空間和動線設計專業,沒有臨時與倉促之痕跡。給駐村藝術家的小房間裡,還訂做了和室地板,許多小空間的運用都有巧思,最有趣的莫過於往頂樓的樓梯下方,隔出了間名為「藝術苦行僧」的小房,走進裡面必須彎腰半蹲,一坪多的空間只能用來睡覺和閱讀,但這間的誘因是租金低廉,又有頂樓偌大創作空間的優先使用權,熱中創作的人大概也不覺得苦了。

蔡宗霖認為這個空間的個性需要時間來養成,就現在的方向和運作方式來說,最大的特色和個性就是它沒有個性,或是說它有很多個性,畢竟成員的背景各異,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開放多元的空間態度。這或許也呼應了自由人所提出的使命之一:提供藝術創作者真正沒有藝術派系、個性中立的展演替代空間。

此外,自由人也希望以不預設立場、更開放、更透明化的展演申請機制,常態的接受作品徵件,並每年固定策劃NOVART新秀展演。活動方面會舉辦講座、課程、工作坊等,並定期舉辦藝術家設計師交流之夜,促進國內藝術交流發展。他們自詡為「台灣新生代藝術培養皿」
,將介紹年輕藝術家進入市場,以及其他更多發展的舞台,與藝術家建立長期的合作默契,並作為台灣對外之國際藝術交流窗口,國內外藝術家駐村申請,促進跨國的藝術交流發展,落實大眾藝術推廣、深植生活美學,提供觀眾無拘束的當代藝文欣賞空間。

蔡宗霖提到經營上的挑戰:「由於參與空間經營的藝術家成員不少,所以在過程之中難免會有很多想法意見需要彙整,尤其大家都是第一次去學著要經營一個空間,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是大家一起努力克服的。開幕展的部份,有同時6個衛星展場一起開幕串連、50個藝術家,也是透過協調一一解決問題,這些過程是很有意義的。」

自由人希望提供一個藝術交流平台,作品實質的抽成比率較一般商業空間低,只是未來的駐村計畫也是以住宿交換創作成果,那麼空間要如何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最困難的就是經費了,不過比起要等到申請到國家補助再來進行,一切都太慢了,於是我們以集資的方式募集藝術家以及一些藏家、藝文工作者,先將一年營運的費用準備好,克服在經費上基本營運的開銷。」他說:「未來的經營還有待考驗跟見證,我想要是我們第一年可以撐下去,未來加上申請一些相關的補助,相信可以做得越來越好的。」走出自由人,隔壁餐廳飄來陣陣飯菜香,但願理想和溫飽最終找到相處模式,比鄰而居。【2013-02 文|孫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