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遊牧藝術家駐村計畫
藝術家 | 謝燚 XIE YI
駐村時間 | 2017/7 月– 2017/9月
藝術家介紹 |
謝燚1984年出生於四川,現工作、生活於北京。2009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謝燚將鬆散的信息和感受搭建成完整的敘事體系—「進步」 、「真正的勞作」、 「歷史的選擇」等龐大的主題常常穿插於其中—讓現實世界與藝術世界在其中反覆角力。作品作為角力的結果,卻常常處於看似穩定的狀態,並且呈現出經典範式般的永恆感。
謝燚近期新作,以雕塑,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展現他在持續的藝術勞作中與其知識信息構架的角力,以及在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對其自身職業身份的思考。對雕塑的研究和實踐是謝燚實踐的基本方法——創作雕塑的思維模式幾乎充斥於本次展覽每一件作品的製作過程,一些作品亦毫不避諱地顯露了純熟的手法和龐大的工作強度。無論形制和媒介如何,這些“雕塑”作品總透露出與古典的、理想的審美品質的暗合之處。但是,謝燚並未因而放棄作品的“當代性”。他沒有忽略那些當代藝術展展場中沉默物質的訴求——它們總是迫不及待地向觀眾吐露關於自身的知識和信息。藝術家宛如站在俄羅斯巡迴畫派代表人物列賓列賓的“現實主義-人道主義”立場,將被視為審美對象的身體、藝術史、流行文化、人道主義、隱匿於世界各個角落的權力機制,以及因全球化和都市化而交融的意識形態等冗雜的議題囊括進來。
謝燚尋找到現成的“文化象徵”,然後把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它們所造成的“解釋”編織到一個場景內。種種價值觀(有時,這些價值觀或許會互相抵牾)被“文化象徵”物所代表,為佔據物理空間的物質“加持”,試圖讓它們不朽(它們獲得的永恆性往往是可疑的)——這也是雕塑媒介的常見功用。謝燚關心“勞動”的議題。在一些人看來,勞作(創作、甚至觀念的創作亦是其中的類別)是消耗生命的殘酷行為,且生而為人,難以避免——列賓作品輸出的對勞動的感受即是孤寂、慘淡、卻悲壯的。
然而,如同加繆曾在評價西西弗斯時說的那樣:“荒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謝燚了解,具體的勞作提供了他與現實“親密接觸”的機會,而並非全然“經濟效益最大化”邏輯下應該逃避的苦差——當下,那些看似消耗的舉動,實則起到對抗虛無的功用。或許,與其塑造“永恆”的價值,不如加速價值的更迭和混亂,以保持它的活力。以此,勞動從“過程”轉化成了“目的”。他近期群展包括「肉身:恐怖谷」(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6),「鹹濕的夢」(Salt Projects,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