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履)行/29」王念凱 攝影駐村計劃

念凱5

計畫動機:
12 年前我導了生平一支戲,那是課堂上的一個作業。表演完後大受好評,那時的老師問了我:「你以後想當導演嗎?」 當時沒想太多就說了:「對,我想當導演。」兩年後考了大學,我選擇唸設計,那年我19 歲。退伍後,進入了影視製作產業,但我沒有成為導演,我成了2D 特效師。為期四年的特效師生涯中,經歷了些人事物,也不斷地思考。從中我得到了答案,我最想做的並不是導演,而是創作者。19 歲時開啟了名為設計的旅行,如今29歲我要開啟那名為創作的旅行。

計畫理念:
「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爲旅。「行」,人之步趨也。旅行向來就是種屬於個人的療程。藉由探索未知的人事物,讓自己確信自己仍然好好的活著。旅行,是為了思考如何重回生活的軌道。旅(履)行/29 是個自我實現的計畫,離開熟悉的環境,來尋求更多的可能。

計畫、執行內容:
與兩位朋友進行3 天的台灣西部錄像旅行。每人佩戴2 台攝影機,一台為主觀鏡頭,另一台為左方視角,記錄行進時的景象。從相同地點出發,走相同路線,但出發時間不同,每人間隔為15 分鐘(ex.ABC 三人,A 出發時間為8點,B 為8點15,C為8點30)。並設立共同中繼點,每人須在中繼點停留30分鐘,到點時需記錄下心裡的第一個念頭,可以是想說的話、想起的事、想起的人,或是想尿尿,一切都可以。停留時間過後即往下個目的地,不需等候另外兩人,期間旅行者可自由休息及啟程,也可與他人接觸,完全自由。之後便在第一天預定夜宿點會合。後兩天仍以這種形式,持續到終點。旅行結束後,就回到公寓執行後製。

最終視覺呈現方式為錄影作品,將畫面分成上、中、下三等份。上方為第一位出發者所攝影像,中為第二位出發者所攝影像,下為最後出發者所攝影像。以此種方式呈現同一段旅行裡,三人會見到相同的景象、事件,但也因時間軸的差異,三人所見皆不同。

一般民眾互動計畫:
其實,關於這個計畫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個正式的回饋。如我在理念所說,這是自我療程與自我實現的計畫。若是要賦予它一個社會意義,也只是顯得矯情。我覺得我只能分享這個計畫所帶給我的觀感,以及為什麼想這麼做。更甚,也可聊聊身為商業廣告、電影特效師的經驗。所以開放工作室給民眾一起來聊天分享經驗,或是個講座,這是我認為最適當的方式。

念凱3

念凱4

念凱2

念凱